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8 18:19:41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本文共2434字]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

P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最早抗战: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起全民族抗战号召。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中国共产党最早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 1933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到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最早参与全国其他抗日活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日,发出宣言和斗争纲领,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933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联合抗日,双方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积极准备北上抗日。

二、组织抗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诚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得到全国各界的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和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全国抗战形势的后来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论断。

中国共产党提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的方针。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做了分析,肯定“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人民军队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P2共产党是如何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的?

1.重庆谈判 争取和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中原突围 奋起自卫

“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向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坚决自卫,中原军区主力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6月26日晚间分两路突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攻部署。

3.两条战线 内外夹攻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面对国民党军队绝对优势的兵力,中共中央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当解放区军民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

4.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解放军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到1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两路大军达到外线,紧逼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随后,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加紧发起攻击,并渐次转入战略进攻和战略反攻。

5.土地改革 保家保田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为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6.运筹帷幄 战略决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当机立断,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完成了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P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指导方针和基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机会大规模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恢复后,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形成了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这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改造和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制度,提供了保障。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本文共24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